搜尋

心靈雞湯就是文字販子的異想

八月 2, 2022

一個大學生問:“我和我女朋友,我們畢業留在北京,我們倆真沒什麼錢。我買不起房子,就租一個房子住著,我們的朋友挺多,老叫我們出去吃飯,後來我們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飯,我倆沒錢請人家吃飯。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無所有,你說我現在該如何是好?”

大師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學想要留京沒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個能與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麼多人請你吃飯,說明你人緣挺好有著一堆朋友,你擁有這麼多,憑什麼說你一無所有呢?”

大學生:“哎,你這麼一說我突然間還覺得自己挺高興的。”

說完,大師似乎對她的回答挺滿意,露出會心一笑。

萬方中《我為什麼憎惡心靈雞湯?(上)》文中所說,我們如果不加以思考,便會像這位大學生一樣,滿心歡喜地全盤接受大師的答案,因為他的答案看起來似乎有理有據。但如果你仔細思考,便會發現問題所在:大學生闡述自己的問題,諸如買不起房、沒錢請人吃飯、薪水低,實際上問的是物質上的一無所有,他尋求的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而大師巧妙的繞過了他這個問題,採取詭辯的方式答別人的問題,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東西。

心靈雞湯的歷史,恐怕要從1993年由傑克·坎菲爾與馬克·漢森與共同負責出版和發行的《心靈雞湯》這個系列的書講起。當時這一系列的書超過200種類別,有許多書籍都是針對特定的人群,如:母親雞湯、囚犯雞湯、祖父雞湯。祖母雞湯、孩子雞湯、父親雞湯。

這組書傳入中國後,逐漸的成為了一種文體類型,他在我們很多本土的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產生了無窮無盡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在我們的市面上,隨手可以買到一本《讀者》,如今網路普及了,公眾號鋪天蓋地,這樣的文章如今也是層出不窮,這樣的文章總是以“我有一個朋友怎麼怎麼著”,然後由此引出話題,然後在引用幾個牛人的名言警句加以點綴來印證觀點,我時常懷疑,到底是因為我孤陋寡聞還是生活閱歷單薄,為什麼作者總是會有各種各樣奇葩遭遇或者是專門為這個主題而生的朋友。

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雞湯文,總體而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試圖通過一個或幾個故事試圖得出一個人生感悟。他們的目的,用現在的話說,是由情緒上的負能量轉換為正能量,讓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表面上看來,你會覺得心靈雞湯是一種非常棒的文體,這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喜愛這種東西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無論如何,他的結果是好的,帶給了人滿滿的正能量。

下面讓我們來看另一則例子:

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

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

漁夫說,洗耳恭聽。

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條船出海打魚,賺了錢雇幾個幫手增加產量,這樣才能增加利潤。

那之後呢?漁夫問。

之後你可以買條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再之後呢?

再買幾條船,搞一個捕撈公司,再投資一家水產品加工廠。

然後呢?

然後把公司上市,用圈來的錢再去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你就會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

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呢?漁夫好像對這一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

富翁略加思考說,成為億萬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曬曬太陽,釣釣魚,享受生活了。

噢,原來如此。漁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認為,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的結果嗎?

這個故事在各大報刊雜誌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心靈雞湯文中的典範。那些寫心靈雞湯者和信仰心靈雞湯的人也自認為找到了事情的本質:很多時候別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們現在擁有的,只是我們自己渾然不覺而已。所以,比起追求我們追求不到的,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我們已經擁有的。

這個道理乍一看好像是那麼回事,事實上,他的結論是好的,但是他的推論是錯誤的。雞湯作者為了得出他的結論,剛好寫到對他自己有利的位置就馬上停筆了,沒有再深入下去,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他得出的感悟是站在漁夫這個狹隘的角度來看問題。

如果你跳出作者思考問題的圈子,站在億萬富翁的角度來看同一個問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對於富翁來說,他的享受生活並不只是來海邊曬太陽,而是他們享受著選擇生活的權利:今天他可以來曬太陽,明天他又可以去騎馬,後天他還可以去森林裡打獵,這些對於漁民、放牧人、獵人看來說都是他們的職業,他們當然覺得不稀奇。但對於富翁來說是新奇的,關鍵在於,他玩膩了就可以去選擇其他,他有這種權力。但是漁人並沒有選擇生活的權利,漁夫為了生計,只能終日守在沙灘上,每天重複著他的生活,終老至死,這正是他生命的悲劇所在。

我們如果這樣看心靈雞湯,就會看清楚,他們實際上講究的不是客觀、嚴謹、方法正確,而是講究的怎樣將自己的道理看起來正面很陽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很多邏輯已經被他隱去避而不談,而是選擇一些對他自己有利的角度來闡述問題。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為什麼很多人對這個故事信以為真?

很顯然,這個漁夫的身份隱喻了我們當代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大多數人為了生計,為了家庭,都像漁夫一樣,不得不每天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朝九晚五,就此了了一生。現在突然來一個這樣的故事,真是讓人解氣啊!然而,現實我們還是要面對,這個故事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使得很多人邏輯混亂。

在看這個關於漁夫和富翁的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發現,他還有好幾個版本,同樣一個故事,他還想闡述不同的人生感悟,然而這些感悟跟我之前談論的人生感悟一樣,都是歪道理。

即便是講述同一個道理時,漁夫和富翁的對話都不同,講述的方式也不一樣,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雞湯作家為了說明一個他自認為很正確的道理,經常是不惜編出來一個故事來,所以才會在各種各樣的文章中反復的出現“作者的朋友”。

我們討厭雞湯,是因為他們講的那些大道理跟放屁一樣,根本就不管用,最大的問題是把技術性問題簡化成努力性問題。比如有人問螺絲怎麼擰不進去?正常的應該看看什麼螺絲,什麼扳手,什麼材質,弄清楚是什麼問題,可能給出的回答是你方向反了?這種材料是擰不進去的,你需要先打個洞,然後填充木材,然後才行等等,但是有人會登高一呼只要擰得努力就行了!

我們要的不是一碗有溫度沒卵用的雞湯,我們是要吃肉的!

(40)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按個讚吧!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