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這件事兒,可能還需要計算另外一項成本,即情感成本。
有個人最近交了一個男朋友,對她很好。但是因為她自身有些抑鬱情緒,所以會導致雙方有一些不太愉快的交流,對方誤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到底要不要把自己抑鬱這件事情告訴她新交的男朋友,她自己很想告訴他,因為在她看來,如果對方能接受當然最好,如果不能接受,她自己也可以“及時止損”。
“止損”這個詞是個經濟學專有名詞,通常我們在股票、期貨交易中才會聽到。
這個人很有創意地把它用在了愛情上,除了一股澎湃的新鮮感撲面而來,我還是忍不住這樣回復她,“你用了‘止損’這個詞,你害怕損失什麼呢?”
很多人面對愛情,可能都會像她一樣,有一些害怕的東西,然後就像要買保險一樣,採取各種措施去防禦自己的害怕。可是,愛情這個事兒,真的需要上保險嗎?
1、你害怕損失什麼?
按照經濟學理論,我們在做一項投資決策的時候,需要計算的成本無非包含時間成本、資金成本和機會成本,而感情這件事兒,可能還需要計算另外一項成本,即情感成本,或者叫情感投入。
在清楚了自己投入的成本後,我們就可以很清晰地分析出,在感情中,自己到底害怕失去什麼。
時間嗎?談戀愛大概是每個人都必經的人生經歷,不是跟眼下這個談,還會跟另外一個談,所以時間成本是必不可少的,這大概也不是我們擔心要失去的。
資金嗎?由於我國傳統文化所致,戀愛過程中,通常都是男生買單的情況比較多,或者是AA,很少出現女生付出更多資金投入的情況,這大概也不是我那位讀者所顧慮的。
機會嗎?嗯,我想是有的,當我們用了“止損”這個詞的時候,意味著要留下一些錢,可以去做其他回報率更高的投資。同樣,在感情中,如果眼前這個人不合適,那還不如早點結束,去跟更合適的談戀愛。
最後,情感投入,這大概是也必然會考慮的,如果感情沒有結果,與其投入那麼多情感讓自己受傷害,還不如乾脆早點結束,以免傷心難過。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大概知道了,很多人在愛情中害怕損失的就是自己的機會成本和情感投入。
可是,什麼樣的人才會害怕失去機會和受到傷害呢?如果我們對感情的預期是美好的、另一半是可信任的、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是安全的,我們會忐忑不安地總是怕受傷害嗎?
我想,你大概已經明白我要說什麼了,
沒錯,你之所以總是膽戰心驚地提醒自己在愛情裡給自己上保險,是因為你的內心深處,並不相信對方,也不相信自己身處的這段關係會往好的方向發展。而之所以有這樣的預期和信念,是因為你的潛意識裡住著深深的不相信——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你小心翼翼地去試探對方、用抑鬱情緒去破壞交流,又或者用其他方式去挑戰關係,你做這麼多的努力,無非就是想把對方推走,然後去印證你潛意識裡那個牢靠的枷鎖:“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不會有人真的愛我”,然後再在意識層面心安理得地學會給自己的愛情上保險。
可是,親愛的,你如此理性地維護自己在愛情世界裡的安全,那你真的體會過愛是什麼嗎?
2、愛情能夠被管控嗎?
1959年,15歲的少年邁克,站在一個鄉村教堂的門口,注視著36歲的女人漢娜,她獨自坐在聽眾席上,聽著兒童唱詩班的歌聲,為了歌聲的美妙而感動得熱烈盈眶。那一刻,少年邁克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在他看來美麗得無以倫比的女人。
多年以後,已經成為法律系大學生的邁克,在旁聽一場納粹審判時和這個女人重逢。得知這個曾經為了兒童的歌聲而熱淚盈眶的女人,曾經是一個納粹,她曾經組織奧維森斯集中營的囚犯來給她朗讀小說,然後再無動於衷地將他們送往毒氣室。
法庭上的邁克淚流滿面,他無法將眼前這個納粹和他記憶裡的那個女人聯繫起來。儘管理智告訴他,眼前的這個納粹犯下了罪行,但他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對她的愛,所以當他的同學都在指責那個女人犯下滔天罪行的時候,邁克大喊:“讓我們試著理解!”
試圖理解什麼呢?理解一個殺人不眨眼的人對藝術卻格外動容?理解一個以不識字為羞恥的人卻對生命無動於衷?
我想,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不會像邁克一樣,試圖去理解漢娜。但是他去理解了,不僅如此,他還展開了對她的救贖:他把自己朗讀的文學作品和磁帶寄給獄中的漢娜,以這樣的方式教漢娜識字和閱讀。
這是電影《朗讀者》裡面的故事,影片除了要探討二戰期間納粹主義對人類不人道的殘害之外,可能導演的視角更願意通過個體的經驗,去探討到底什麼是愛。
毫無疑問,邁克是愛漢娜的,這種愛充斥著非理性,以至於他能夠理解另外一個人的殘暴、冷酷和非人道。
其實,不僅僅影片揭示了愛的非理性,也有美國科學家經過實驗表明,在愛情初期,人體內分泌的激素水準和焦慮症患者分泌的激素水準很相似,也就是說,一個在愛情早期的人,你可以把TA視為半個精神病患者,喜怒無常是很正常的表現。
我當然不是提倡大家去和殘暴的人、或者有過犯罪記錄的人去談戀愛,而是想說,當我們在愛情到來的初期,就參雜過多的理性的話,它確實可能保證你不會受傷,但是你可能因此無法體會愛情本該有的酸甜苦辣。
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真正地愛過,就算過得再安全,難道不是過於單調和匱乏了一點嗎?
愛不一定要瘋狂,但至少要勇敢。
3、像沒有受過傷一樣去愛
如果把愛情來分一下階段的話,我可能更偏向將愛情分為兩個階段:前半段的“迷戀期”,後半段的“依戀期”。
迷戀期,當然更多的是由雙方的激情、潛意識裡的勾引共同促成的;依戀期,關係則更深了一步,參雜了更多的依賴感、忠誠度,和承諾。
而我們所說的“愛的非理性”,更多地體現在愛情的早期,即迷戀期。
如果一個人在迷戀期,就開始過度地謹小慎微,給自己的愛情買一份保險,那麼這段感情只可能有兩個結果:
其一、因為潛意識裡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所以你就會過度理性,以冷冰冰的方式對待對方,自己在感性層面的情感無法打開和釋放,對方感受不到與你的情感共振,然後關係只能戛然而止;
其二、因為潛意識裡極度渴望被愛,你就會謹小慎微,不敢展現真實的自我,迎合對方的品味從而塑造出一個假我,關係可能會進展到下一個階段,比方說穩定的婚姻關係。但是因為被你壓抑的“真我”很可能在關係穩定後就展現出來,這個時候如果問題爆發出來,就變得更加難以解決了。
很顯然,這兩種結果都不是你想要的結果,但卻都是你給愛情上了保險之後所塑造的結果。
所有不能無縫對接的親密關係,不是在愛裡面,誰愛的多誰愛的少;也不是誰主動誰被動;而是不能夠在同一個頻率保持互動和共振,無論一方怎麼去努力,另外一方總是去猜疑、曲解、較勁、掂量、對比……
所以啊,丟掉你的愛情保險理論吧,請試著全然地打開自己,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讓真實的自己,自由地在愛裡流動,讓那些隱藏在你經歷裡的傷,在愛中慢慢被熨燙和撫平。
勇敢一些,去愛吧。像沒有受過傷一樣。
(58)